close

旁觀他人之痛苦

總算有機會把這本書看完。

一方面是趁著坐高鐵的空檔消化部分片段、一方面自己資質駑鈍,
面對「美國最聰明的女人」,多少有點霧裡看花之感。

大概理解作者的脈絡--人類的歷史常常透過各種形式紀錄著苦痛,攝影的出現是否改變了紀錄的格式?
即便看似紀錄著「真實」的照片,作者舉出多幅知名照片說明作假之處。

然而,為什麼(需要)作假?從古至今,當「我們」旁觀他人的痛苦之時,會得到什麼樣的反饋?
同情?憐憫?不人道?或者偷窺、消費他人的痛苦正是人類歷史亙古不變的嗜好與慾望?

 

--不論是何者,當觀看者、被觀看者的位置截然二分,同時亦形成一種「自/他」關係,
即便攝影的「真相」在眼前衝擊著,但也不過是遙指一個遠方的國度、
發生在與你我不同的他者身上、(偽善地「感同身受」?)。

 

又或者,所謂的「作假」除了笨拙的搬運屍體或合成照片之外,
最有效(常見)的方式則是不同詮釋者對相片本身所下的註解,
或者集體性的創造記憶,一如國家於戰爭時對媒體的審查。

既然如此,那麼觀看別人的痛苦究竟有何倫理反省的意義?
作者指出,科技使得照片本身的真實性大為提高,
照片、影像仍有其作為反省、批判、質疑當局的契機。

 

--「點出一個地獄,當然不能完全告訴我們如何去拯救地獄中的眾生,或如何減緩地獄中的烈焰。
         然而,承認並擴大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人禍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

 

但還是請大家注意,在這個大量資訊積累的時代,影像的衝擊力終究取決於其運用方式,
當閱讀苦痛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可以是搭配三餐的點心、也可以是夾雜於商業廣告之中,
很有可能消弭的就是反省能力,造就更多漠然的大眾。

 

 

 

 

 

 

 

 

 

 

 

 

 

 

 

Dead Troops Talk (A vision after an ambush of a Red Army patrol, near Moqor, Afghanistan, winter 1986) by Vancouver photographer Jeff Wall set a new auction record for the artist at auction in New York on Tuesday.

 

 

WallDeadTroopsdet.jpg

 

最後,作者以攝影家Jeff Wall在1992年製作的巨型照片”Dead Troops Talk”作結。

在這幅人物寫實但影像不真實的(滑稽)合成照片中,似乎是控訴戰爭的影像,
但「他們」並未流露出任何譴責的意念以及與「我們」來個所謂的「目光交會」。
「我們」終究不會明白「他們」發生了什麼事。

 

 

 

 

 

 

 

 

 

 

 

 

 

 

 

 

--對於這種典型的美式結論滿意嗎?

作者堅持全書不放照片,因為其堅信「戰爭即是地獄」是文字的工作。
所以今天閱讀的樂趣就是把註解中的圖片超連結全部找一遍。














看看另一種美式論述 :

 

中國時報    B2/開卷/每周書評           2004/10/17

只有同情是不夠的
                                                                                
【柯裕棻(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
                                                                                
  旁觀他人的痛苦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作者: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譯者:陳耀成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220元
  類別:文化評論
                                                                                
  這是一本值得深度閱讀的書,令人反省,也令人沉思。在這個天災人禍頻仍的社
會裡,我們該如何看待受難的人?戰爭和災難如何呈現?如何紀錄?我們又如何記憶
自身或他人的痛苦呢?
                                                                                
  《旁觀他人的痛苦》是一本討論戰爭攝影和攝影倫理的文集,也是桑塔格在《論
攝影》一書之後,隔了26年才出版的另一本廣受矚目的攝影文集。與《論攝影》不同
的是,這本書的主題從頭到尾是一致的,觀點也綿密相扣。桑塔格關切的問題是:「
在如今影像充斥的社會中,一切都有可能被消費,我們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
了他人的痛苦呢?該怎麼辦呢?」
從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以後,西方社會的戰爭新聞攝影引發了種種文化與道德議
題,桑塔格從早期戰爭攝影的內容討論到攝影意圖、展示方式,乃至於西班牙內戰傷
亡照片、二次大戰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集中營照片、一直到越戰的新聞影片每日在
美國的電視頻道上出現所引發社會危機、兩次波灣戰爭、晚近的波斯尼亞戰爭、911
事件等等。她幾乎處理了西方世界有戰爭攝影以來大部分的著名戰爭照片,此外也討
論了不少知名的災難新聞照片。
                                                                                
  對桑塔格而言,戰爭攝影的意義顯然比「告知真相」更複雜,她認為其中即使有
告知甚至控訴的成分,其實也隱含了偷窺和消費。而觀者即使心懷同情,即使受到震
撼,如果只是看著,然後別過臉去,卻不去仔細追究這些傷亡苦難究竟誰要負責,或
者不去思索這樣的悲痛應如何停止,那麼,觀者也就在這幾秒的同情中同流合污了。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晚餐時看見非洲飢饉的小孩的新聞畫面,心生憐憫,卻馬上
轉台看另一個比較容易下飯的新聞;或是看見美軍空襲伊拉克的轉播卻感到宛若旁觀
一場線上戰爭遊戲,那麼我們是站在殺人者這一邊了,因為「我們」如此安然看著「
他們」,「我們」不是「他們」,他們是被殺害被觀看的人,我們並不感同身受。
                                                                                
  只有當我們看見任何死難者都感到那是我們自己,戰爭和其他人為災難才能停止

                                                                                
  桑塔格不是一個虛無的人,她給了非常明確的建議:戰爭攝影是必要的,我們需
要被告知這世上有更多苦難,但是我們要盯著這些照片看,不要輕易移開眼睛。看吧
,看見我們自己的懦弱和戰爭的殘酷,看見我們的弱點,不要只是同情或憐憫,要看
見我們自己的不安,要深思,要面對,不要美化或逃避,在恐懼或噁心中反觀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桑塔格在本書裡刻意避免使用學術詞彙,也避免學術寫作格式,
全書行文流暢,不艱澀。她的動機顯然很清楚,這本書不僅是寫給學術界內關切戰爭
或再現議題的人看,她意欲藉此向那些已經麻木,已經視苦難事不關己的漠然觀眾發
聲,希望他們在不安中重新敏銳感受他人的痛苦,一如她認為戰爭攝影的應然觀看方
式。
                                                                                
  對於這個社會裡那些輕言戰爭、輕啟戰端的人,那些將他人的生命與痛苦視為己
身籌碼的人,那些甚至將他人的鮮血和屍體照片用以刺激報刊銷售量的人,這本書尤
其必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cb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