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沒想到這麼快就到下一個目的地。
依地圖所示,宜蘭舊監獄應該就在設治紀念館附近,
再加上先前問路得到就在眼前工地後面的結果,理應相當好尋找。
然而,騎著小藍沿著這棟家樂福工地繞了兩三圈,
卻怎麼也找不到那個從網站上得到的那個印象
-- 一大塊公園綠地與其上座落的建築物。
拿出地圖,確定我處於地圖所標示的位置,
不知是地圖又有錯還是回答我問路的大嬸有誤。
正在路邊犯愁,巷子裡有位伯伯緩緩踏著腳踏車出來。
「請問...宜蘭舊監獄在哪裡?」總算願意問人的我
「就在那」伯伯手指著我斜前方的工地大門,
「啊?」 我露出疑惑的表情;
「就在那圍籬後面」伯伯補充說明。
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將車騎上工地週邊的人行道緩緩前進,
行至工地門口,隱約瞄見裡頭有棟木造藍色建築。
「請問,這是宜蘭舊監獄嗎?」
問了一旁坐在大陽傘底下躲避近午酷陽的保全人員。
「是啊」曬的黝黑的他回答
「那…我可以參觀嗎?」
此時已然覺得胸中有股怒火慢慢升起。
「不行喔!!」他搖搖手
眼前的景象是,工地門口與舊監獄間有段距離,
僅用簡單的鐵絲網門隔絕;
就算要參觀,也得先越過眼前堆滿鋼架等物品的重重障礙。
更令人不悅的是,為什麼我要向家樂福公司或其承包商
「請示」可否參觀?似乎眼下古蹟已然由建商所接手管理。
當然,更憤怒的即是為何緊臨古蹟的週邊是大賣場?
土地規劃是怎麼一回事?
原本不是說規劃一個「宜蘭設治紀念林園」嗎?
看著眼前原是關人的舊「監獄」,
如今卻好似被囚禁在大賣場工地的圍籬內;
眼前的反差竟令人有點哭笑不得。
「那您覺得這裡蓋家樂福如何?」
掩飾心中的一絲激動與快隱藏不住的苦笑,
神色自若像是談論時事般地問保全大叔。
「很好啊,促進經濟發展啊!增加就業機會…」
似乎正要打開話夾子,卻又意識到自己的職責而機警地閉口。
可能以為眼前這個機車的傢伙是記者,深怕多說多錯;
殊不知他的發言頂多成為一個鄉民部落格裡的碎念罷了。
而如此的機警,不也表示其亦體認到眼前的突兀?
「是喔,經濟發展…」我喃喃自語;
簡單的說聲謝謝,揮揮手後繼續騎著小藍沿著圍籬在人行道上前進,
距離門口保全有相當的距離後,算準在大約位於舊監獄門口的地方停下。
將車立好,整個人站在車上趴在圍籬邊,試圖看清楚眼前的「監獄」。
眼前這棟木製藍色建築,作為整個監獄的門廳,
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與屋頂上的日本瓦則是當時官廳慣有的格式;
在高聳的賣場大樓襯托下顯得更形渺小,
讓人難以想像眼前這棟不起眼的建物是當時統治權的象徵。
緊閉的門扉上貼了張暫停對外開放的紙,
而上面寫的暫停期限是到三月底(我是九月到訪的);
與地上的雜草同聲訴說著這兒早就因工地施工而呈現廢墟的狀態。
掏出相機,想拍下整個建物的樣子,
卻因為立足點加上胸口隔了一個圍籬,
始終抓不到一個清楚的全景;在百般嘗試後終於作罷。
瞄了一眼相距十多公尺外的保全大叔,
原本悠閒舒適的坐在椅子上避暑、
早已變成寧可站在太陽下警戒的姿態;
隨著我不斷地拍照,他索性拉上工地大門並且上鎖。
好似在防狗仔一般地機警。
只是,眼前的景象都訴說著什麼呢?
從工地圍籬外的建照說明可知,建照核發與開工日期是在95年;
是由現任這位標榜經濟發展的縣長所核可;
原本的土地是否因此由「設治園區」急轉成「蘭城新月廣場」商業區,
在沒有相關資料的佐證之下也就不多加論斷。
然而,甫一上任即停辦冬山河世界名校划船賽與國際童玩節,
以科技工業園區作為施政重點的縣長,是否也訴說或呈現了什麼
--「很好啊,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等想法除了保全大叔外,
相信也是不少宜蘭人的心聲吧。
突然想起小時候堂哥堂姐們的抱怨,
約莫就是國際童玩節、觀光產業又如何?
年輕人在此地無發展機會之類的論調。
然而,一棟家樂福大賣場當真會造就經濟繁榮?
當真會提供許多的就業機會?
如果多了許多時薪不到一百的廉價工讀生
--如果這就是所謂的「發展」。
當然,此番論調一定又會被當地人批評為一種「台北觀點」;
「憑什麼我們就得是觀光區?」、
「為什麼我們居住的城市就不能有進步繁榮的表徵?」
「為什麼就得為了你們想看,一大塊土地就得擺一間老舊的破房子…」
而將經濟、繁榮、「發展」等意象投射出去的,不就是台北這樣的大都市?
或許雖然心中早已知道類似「經濟v.s古蹟」的緊張關係,
會是此行必然會層出不窮的景色,
只是沒有想到會是眼前如此粗暴的作法,
不禁仍然感到震撼與深層的無奈。
Panopticon 全景敞視
最初由邊沁(Bentham)所建造的圓型監獄,
這座近代監獄的雛形,其功能不只是監禁、
更是一種知識與權力技術的實驗場,
創造出符合資本主義的新時代勞工形象;
並藉由此設施將這些規訓的技術傳遞至社會
--在傅柯的筆下有許多如是的例子。
而這樣的規訓「裝置」從監獄、軍隊、學校、醫院(尤其是精神病院)
乃至整個社會,都在使用著同樣的技術,作為生命政治的設施。
一如靖國神社規訓出「良好」的日本軍民一般。
是以,何謂「設治」?
從紀念館內的蘭陽開發史以及象徵統治權的監獄設置;
到如今聳立的家樂福大樓。
時空雖異,卻都透露出相同的訊息。
過往是要規訓出一群良善聽話易於統治的好國民;
如今或許少了戒備森嚴與肅殺氣氛的監獄,
以及早年開發、設「治」所伴隨的暴力。
然而眼前聳立的家樂福卻宛如一棟全新的監獄、
所謂經濟發展的表徵,無異又是要將什麼樣的觀念
--設「治」。
一如這棟終究吞噬時代的大賣場,
在「經濟v.s古蹟」的無限論戰中,
似乎取得絕對優勝的地位。
因為,我們不會去問何謂經濟、何謂發展,
卻永遠將它當作是一個必然的假設。
而說到底,終究是需要一個圖騰
--來掩飾這一切論戰的目的,
既可成為政客用來說嘴的政績清單、
亦滿足人民對「發展」與「進步」的想望。
質言之,這一切論戰的目的不就在於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
古蹟除了是老破房子供人憑弔外,
它還訴說了什麼?
在漫無目的地狂奔前進時,
它是否早已呈現出過往曾路經的小徑,
可以減少一些失速的風險?
當然,或許善意的解釋即為
縣政府期待大家來此觀光看古蹟時,
可以順道進家樂福天天都便宜一下以活絡買氣;
又或者逛家樂福逛累了,
可以到門口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走走看看、
來個歷史又知性的休息--
可謂是兼顧古蹟保存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好對策。
而我這個不懂人家用心良苦的鄉民只會一直該該叫
拍了幾張照,對著這某程度而言可謂是
新穎又另類的「設治紀念館」與「監獄」嘆口氣;
終究也只能頂著日頭,繼續往下一個目的地前進。
網站上介紹的宜蘭舊監獄原本的樣貌
家樂福工地大門,原本的綠地已由家樂福所取代
未來造型新穎的家樂福圖像。
建照說明
腳踩小藍、趴在圍籬上照的很失敗的舊監獄系列,
如今僅餘此棟建物,為當時的辦公門廳。
被「監禁」的監獄
或許它才是真的「監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