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
昨日的午餐時間和蘇老大聊到蘭亭序這部MV 雖然小天王的滷蛋依舊,但據說是比較不用看歌詞就聽的懂的一次。 (我還是聽不懂啊…) 外加看不懂的MV劇情-- 寫書法的女主角與武打的女主角關係? 壞公子父母是拿生辰八字與重金去跟女主角父母提親?那麼為何要下迷藥? 或者並非逼婚而只是想偷偷「生米煮成熟飯」!? (若是,中途故意離去的女主角母親就太狠了…) 又或者,最後男主角釘孤枝失敗而死,為何對方終究撇下女主角… 當然,中國風的MV與歌詞無疑都是前一陣子被討論的流行; 作詞者試圖以流行的手法推銷傳統文化,與當時的故宮王羲之特展相呼應。 或許試圖理解這首與蘭亭集序內容毫無關聯的歌詞, 大約就是有如片頭古典美人寫蘭亭集序時所想起的千般故事?(只是不是她的) 思來想去最後終於放棄--流行歌嘛!!好聽就好,幹麼如此嚴肅? 藉小天王之演唱使現代人有機會認識王右軍不也是美事一樁 --一如雖然聽不懂但也哼哼唱唱了一天。 不過,若說這首歌某程度是作者與蘭亭集序的一種緣份, 那麼我似乎也可以「無關風月」一下。(前言鋪的真久) 若說我與蘭亭集序的緣份,就是…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羣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停!!過頭了,只到了清流激湍的「流」,一共四十八字而已。 那是國小即將邁入尾聲的時節, 「你來,今天開始教你寫『行書』……」 在講解大概的要領之後,以後的每次上課在完成一大張唐詩功課之餘, 還得再找老師報到討六個字的行書功課,每字臨兩遍。 而當在小時候每次跟同學說起「行書」時 都會換來類似「情書!?」「寫書法寫情書!?」然後大笑的回應, 一如「大禹治水」變「大雨致水」一般。 的確,當時的小鬼要怎麼了解書法在楷書之外還有篆隸行草的世界; 就連當下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開始起手臨池的是鼎鼎大名的蘭亭集序, 一直到了高中國文讀到「……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咸集。……」 才恍然大悟自小鬼時代一直朗朗上口的 「也羣賢畢至少」--「也有很多賢人但畢竟很年輕」 除了是因為六個字為一組的臨帖、加上唯一一次能理解字面意義, 也就造成這多年來美麗的錯誤。 會參加老師的書法教室導因於國小四年級某次放學後, 家母一次大驚失措--「什麼!?你書法拿丙下!!」 面對滿張蘊開的墨水字,以及鮮明的大紅字「丙下」; 學校書法課的作業本成了家母幾近尖叫的圖像。 然而,第一次到連德森老師自家開設的書法教室卻是個臉紅心跳的回憶; 教美勞的楊老師,也就是師母對我的第一次報到作了尷尬的安排, 「那你就跟王依晴一起來吧!」(為什麼我還記得名字!?) --當時班上一位寫了一手好字的美麗小姑娘, 在那小男生與小女生某種程度是隸屬於不同國度的年紀, 「你住哪裡?」小女生問 「我…」想了老半天不知怎麼描述自己家的所在後… 「我住妳家後面」 是的,此語一出似乎讓場面更尷尬, 於是只好忙不迭的解釋,剛轉學到班上的我其實是剛搬家、 某次在房間外的陽台玩耍時,不經意的發現房間陽台就面對妳家後陽台、 當時雖然知到妳是同班同學但完全不認識妳之類的語無倫次。 只是,說不出口的是,這個大發現也成了我用來結交新朋友的方法 --某天許凱迪到我房間玩BB戰士時,一知道這個大秘密後即刻衝到陽台上咧著嘴大喊 --「王依晴~~~我愛妳~~~~」…… 除了因為這實在是太令我不知怎麼反應的舉動外, 由於他老兄的頭是我這輩字第一次棋逢敵手的大、外加自然捲, 所以那一幕實在太過印象深刻。 而知道原來住那麼近,最後演變成人生第一次到女生家等赴約… 在樓梯間,小女生問:「我看你帶了些什麼?」 然後俐落的把我包包裡的硯台等傢私拿出來… 「這不用」、「這不用」、「這不用」 的一個一個數落--「你只要帶筆就好!!」 說真的,只要帶筆去上課一事令我感覺挺酷的, 而且沒想到老師家就離我家一條巷子不到。(早說嘛…) 一到教室,鋪滿大塊墨布的桌子、一人一塊硯台、自己斟酌倒墨水的量、 開始寫字時會放的國樂……無一不讓當時的我感到新奇有趣(從小就滿足點低) 而連老師的第一句話是「讓我看看你的筆」, 端詳幾秒,「還可以,勉強先用著」(什麼!?原來連筆都有問題) 接著說,「你握一次筆給我看」--「你握筆姿勢不對喔!!」 只見老師輕鬆又自然的一捏,沉重的毛筆變得靈巧許多; 對照我那將無名指與小指一組伸到與筆桿內側的笨拙姿勢 --來自三年級級任老師的「當眾示範」。 至於那位三年級老師有諸多兩光故事; 除了前文寫到的偽造文書事件 在人生的第一堂書法課,除了握筆錯誤; 她還一組一組的示範如何書寫 --「老師,為什麼妳的手會抖?」小胖子我竟然如此白目的問… 只見老師翻了一眼白眼沒好氣的說…「因為我在出力!!」 然而在某次連老的書法課,當天寫字手抖個不停; 索性一甩筆、跑到老師面前:「老師,為什麼我手一直抖?」 「代表你今天心浮氣躁,心靜不下來」 -- 什麼!?不是因為我「力貫指尖」嗎? 在聽到這樣的解答竟也有了奇妙的領悟, 好似心中的一直存在的一層陰影某種程度被撥開一般。 是以,從一二三這種入門功夫開始、一直到寫更多筆畫的字、 一直進階到寫唐詩、再進階到寫大張的唐詩--要小字落款的那種; 最後到了不識貨的寫著「畢至少」的行書。 那是段感到自己逐漸成長又滿足的過程; 雖然比起許多高手同學,實在還相去甚遠, 或許是因為回到學校的書法成績從丙下到甲上星的成就感, 「努力是會有成果的」小姑娘某次經過我身邊,酷酷的留下這句話; 也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成就感 使某次到台北的外公外婆進到房間剛好看到我在寫書法時, 外公和藹的說「喔!!金水!!」而矮矮胖胖的外婆總是一如往常的笑瞇瞇 --記憶裡僅剩的幾張外婆可愛的圖像。 加上連老師的圈圈鼓勵法也是一絕 --寫的好看的字老師會畫圈圈,每次下課結算登記圈圈數; 累計一百個圈開始有小獎品,依照兩百個、三百個、五百個, 越累計越多,獎品也會有所不同。 而更令人滿足的是… 每次在下課前等老師批改的空檔,櫃子裡的小叮噹漫畫!! (真的是個容易滿足的小朋友) 然而,若謂不同的人生階段終須一別, 一如我與王羲之的緣份到了第四十八個字; 隨著國小畢業,書法成了理所當然被排除的選項; 取而代之的,是數學、英文等無止盡的補習黑洞, 隨之而來的人生,是進展到漫無天日的國中時期。 那份聽著音樂平心靜氣寫書法的閒適、 寫完後立刻想知道打圈圈結果的期待、短暫的漫畫時光; 以及五年級後就不同班、國小畢業後即搬家失去音訊的王同學, 還有其他諸多在書法班上認識的小朋友等回憶, 就真的是一去不再回的「懸筆一絕」。 最後一堂課離開前,老師把我叫了過去, 「你即將上國中了,這是我給你的勉勵」 像是收到一個小驚喜般的心情看著老師最後一次為自己揮毫: 只是多少年過去了,這份功課我完成了多少? 倒是老師,聽說最後辭了教職專心書法之路; 搬家之後,原本的住家成了專業的書法教室、 而在當時成立不久的墨潮書會,現在上網GOO一下就有不少消息。 似乎那個在學校總是一個人溫文儒雅、辦公桌上總是排了一列古書、 雖然上的是自然科卻是略為笨拙的示範著實驗 --與示範書法時的行雲流水判若兩人。 或許某種程度與校園環境格格不入的他, 最後終於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 成了國內當代有名的書法家。 最後,也附上一個被圈起來的字應應景吧 有點心虛的好牛一隻,祝大家有個好牛年 --來自十歲多的我。 為了證明我與王羲之的緣份, 今天把這疊吹彈可破的古董帶來研究室… 「為什麼你都還留著?」 這是蘇老大的最大的感想。 雖然隨著人生的顛沛,的確也有幾張失散在不知名的角落。 入門第一課 進階一點了 再進階(小字只得過一次圈) 最後的進階 示範版的「也有一羣畢竟很年輕的賢人」 挑戰失敗 好像有好一點 這是我的蘭亭序。
胡三言.亂兩語
ycb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guestName }}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